亞太局勢與中日關係簡史

前兩天才說了中共派出巡邏隊到中印邊境是一件策略上極其愚蠢的事(有看到其他報導說這是四月中發生的事),只會鼓勵亞洲國家進一步孤立中國。現在麻生太郎就立刻跑去印度說「日本有必要與印度加強軍事合作來維持亞太地區穩定」。看來山中應到廟街擺檔攤去也(如海外華人讀者不清楚什麽是廟街,它是香港最多算命占卜檔攤的一個地方)。

有趣的是,報導中提到的「北京專家」說「但印度並不願意與中國為敵,不會隨日本起舞」,但他隻字不提中共巡邏中印爭議地區之事。一個可能是他不知道有這件事,另一個可能是他覺得中共解放軍巡邏中國「領土」是理所當然的事,典型的天朝心態是也。日本人海上巡邏釣魚島,中共現在擺的是什麽姿態?中共用對印度施加同樣的手段,印度又會怎樣想?

麻生發言時說了一個大笑話,他說在「過去1500多年來,與中國關係從來也不順暢」。1500年前,齊頭用2000年來算,就是公元6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用正朔就是南朝「梁」的年代。日本則要到592年才進入飛鳥時代。這段時期,「中國」與「日本」均不存在。「日本」的概念最早出於聖德太子致隋煬帝的國書上,「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一語。但這時候的「日本」充其量只是「邪馬台王朝」,本州島上的其他民族,如東、北部的愛奴族,並不完全臣服邪馬台王朝的號令。煬帝接到國書雖然不悅,但依然派出使者到「倭」。隋書上這樣記載邪馬台王的接待:

倭王遣小德阿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余騎郊勞。既至彼都,其王與[裴]清相見,大悅,曰:「我聞海西有大隋,禮 義之國,故遣朝貢。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是以稽留境內,不即相見。今故清道飾館,以待大使,冀聞大國惟新之化。」清答曰:「皇帝德並二儀,澤流四 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諭。」既而引清就館。其後清遣人謂其王曰:「朝命既達,請即戒途。」於是設宴享以遣清,復令使者隨清來貢方物。

大家相安無事,禮尚往來,又何來「不順暢」之有?

在7世紀的唐初倒是發生了「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戰役,還談不上戰爭。此一役史稱白江口之戰。事源「日方」派兵介入唐與百濟的戰爭,結果「日本」喫了大敗仗,逼得邪馬台飛鳥朝廷要學習中土的政治制度、文化與科技,不斷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到「中國」,要全盤「中國化」「日本」。唐方面不計前嫌,來者不拒,而且極爲厚待這些人。好像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他就參加了科舉,由正九品下洛陽司經校書,擢升到安南都護府從二品下潞州大都督,連李白也為他寫下《哭晁卿衡》。如此禮遇又何有「不順暢」?順帶一提,「日本」這一國號是由模仿唐律的《大寳律令》(701年)所定下才正式出現,從這一年起我們說「日本」才可以不打引號的直説日本。

唐末以來,因中土内戰不斷,遣唐使暫停,但民間往來並沒有停止。宋代國際影響力大大減弱,因此沒有這個空閒去理日本的事,但兩地商業日趨繁榮,日本本來從中土進口的刀劍(唐刀為日本刀的原形),反過來出口回宋朝,宋人視之為寶刀,歐陽修更著有《日本刀歌》以誌其事。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直到蒙古人征服南宋並對日本展開兩次東征(1274與1281兩年)。這是日本歷史上,除19世紀西方列強之威脅外,惟一一次受到外人的侵襲。不過這是蒙古人的事,與中原人無關。

下一個讓中國人還記得世界上有個地方叫日本的事件發生在蒙古東征三百年後的明朝,日本海盜-倭寇入侵騷擾沿海地區。這是小規模,沒有政府支持的盜賊行爲。這些倭寇更與明朝的盜賊合作掠奪福建、浙江等地,兩國國民可以有這樣的「緊密合作」當然就不會「不順暢」了。真正「不順暢」的事發生在萬曆二十與二十四年(1592,1596),豐臣秀吉兩次大舉入侵朝鮮。明朝作爲李氏朝鮮的宗主國,當然是義不容辭地救援朝鮮,難道爲了跟一個陌生國家的最大軍閥關係「順暢」而放棄自己的盟友?

明亡後,明儒朱舜水東渡日本,傳播宋明理學,這哲學基礎逐漸形成水戶學,成爲明治維新的思想動力。明亡後三百多年間,在國家的層面上的中日問題就只有清末的甲午戰爭,民國有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兩次均是日本對外之侵略戰爭。環看這一千五百年間的歷史,「中國」與「日本」國家級的大規模接觸,除了蒙古人的東征,都是由日本的軍事行動而引起的。所謂關係「不順暢」的始作俑者是誰,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除此之外,中日雙方民間的商業、文化交往可謂是非常的順暢。

現代的中國與日本的政治人物當然不會告訴兩國的人真實的歷史是什麽;對他們來説最好就是人民什麽都不知道,這樣他們才可以鼓動民族主義情緒,散播仇恨。寫上述這些是爲了讓不清楚歷史的讀者知道歷史真相,不為當權者所利用。

說回亞太局勢,站在「中國」的角度想,除了要儘快使自己變成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的強國外,它沒辦法恢復唐、明兩代在國際的影響力。所謂的「霸主」並不是指一國能頤指氣使他人,而是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為外國向嚮往,因而形成一種向心力。而因爲有這種向心力,他國才願意接受「霸主」國的節度。唐、明是如此,美國、蘇聯也是如此。政治不清明、經濟依賴廉價勞動力、文化受政治所壓制、對科技與教育投資不夠,也沒有自由的空間去傳播知識,所謂的「中國夢」,其實只是一場春夢。

本篇發表於 策略, 政治與經濟, 月旦評, 歷史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4 Responses to 亞太局勢與中日關係簡史

  1. Bill 說道:

    玲瓏剔透,標少上了A Short History of Two Countries。「中國夢」?人家想跟你做生意賺你的錢就是別人的「中國夢」,其他的都是白日夢。

  2. C 說道:

    隋時另有小插曲﹕「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 隋煬帝被落面了!

    • 山中 說道:

      對,但他依然派出使節,這可能是征遼以前的隋煬帝。如果這事真的是發生在征遼以前,這封落他面的國書可能是出兵高句麗的深層原因。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