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法

準備就臺灣問題寫一篇,正在研究《服貿協議》的具體内容,需要慢慢推敲實際的問題和找出應付問題的方法,這就得多花一點時間。現在說點簡單的,現在的爭論已經超越了《服貿協議》,大多數人執著於是支持或反對,甚至將問題意識形態化,要反「全球化」或「資本主義」,這種思想根本無助解決問題。

要真的解決問題,就得仔細的想問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麽,有什麽收益、成本和風險,可以用什麽方法將成本和風險見到最少同時又將收益增至最大。單是爲反而反或支持而支持就是祇看一面而漠視另外的一面。祇要完全不理成本或收益,這時候提出什麽都會是「合理的」,因爲論者不用考慮不支持他們論點的證據與論述。這就是意識形態的危害,「思想」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既定結論,而不是看清問題再去得出結論。用這種「思考方法」得出來的解決方案,祇能用於滿足自我。將這種方案應用在現實中,往往就會因爲想法與現實的差距而造成危害。限時破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爲什麽人會用意識形態去得出結論?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缺乏關於問題的相關知識和思想模型,因此不能全面的考慮事情。就算你有相關知識,你也很容易會被情感蒙蔽理性,因爲人偏好確定的結論而討厭不確定的因素。面對不確定性時,人會感到傍徨和不安,而因爲這種不安,很多人會更堅持原有的立場,就算現實不支持這種結論,因爲對他們來說,祇有原有的立場是確定的。

堅持自己的立場爲絕對就會看不到立場以外的事物。「全球化」是會造成危害,但同時它也會帶來利益。如果我們不堅持意識形態與固有立場,我們才可以往深一層探討這個問題:既然成本與利益同時存在,我們有沒有方法去增加利益,減少成本?這時候討論就已經跟「全球化」或「資本主義」完全無關,問題的重點是貿易協議可以和應該以什麽方式出現,這就是換一個模型框架去想問題。假如方式有利,這就沒有理由不接受;假如方式不利,那就需要再找一個合理的方式。祇有用這方法想問題,思想才會進步,科學才可以出現。

說回臺灣的問題,先不論《服貿協議》是否能帶來整體的利益,政府有責任向公衆説明政策作用、内容和回應公衆的疑問。單是用這個理由去反對政府的獨斷獨行就足夠了,不用去拉一堆不相關的「理由」去滿足自己的既定立場,爲支持立場繼續找更多藉口

本篇發表於 社會心理, 科學知識, 政治與經濟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4 Responses to 思考方法

  1. 引用通告: 香港獨立媒體 | 思考方法 - 中国数字时代

  2. 引用通告: 思考方法 - dropBlog

  3. Passerby 說道:

    以下是節錄自我台灣朋友面書的分享,不知道有多真確,亦不知道會否改變你最尾段的結論:

    "這個案子由於不涉及法律的更改,本來一開始就是送去備查,而不是審議。但民進黨硬要把備查的東西弄成審查,但民進黨一面說要開公聽會然後拖延時間,一面杯葛審查進行(當了兩天主席完全沒審到東西)於是國民黨團決定改變策略,也就是這個本質上是備查的東西以3個月後自動生效通過,也就是主席宣布即可。至於為什麼以行政命令,正是因為這個協議是ECFA之下的,它與台灣法律不牴觸,無須修改法律,因此是屬於行政院的「職權」,屬於職權的事情備查即可。"

    "大家都知道,是因為國民黨逕行宣布服貿交付院會存查。未經「審查」就通過服貿,讓不少國民覺得自己的民主權利被侵犯了,所以一有人出面號召,就決定為了台灣,拚了、衝了。那為什麼國民黨立委有權力這樣宣布呢?這是因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若超過3個月,視同已審查。」"

    "民進黨有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可以審查,但他們動都不動。 有人問過民進黨在法定時間內為何硬是不審查嗎?"

    "國民黨想不想要讓服貿被審查,非常想。 甚至在九天前,就已經提醒過民進黨,服貿的討論已經過三個月了"

    外人身份去嘗試了解一個地方的內政,真的很難。《服貿協議》的具體内容,竟然可能是最無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