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並非價值觀

這篇文章現刊於《主場新聞》。本來嘗試了一下《明報》,但兩次來覆均說稿擠,那我就不知道是寫得不好、太長、不符合報章風格、還是不願意付稿費。有想過《蘋果日報》,但我不太喜歡他們風格。這樣的情況下就試試《主場新聞》,反正他們對文章長度沒有限制。如讀者在投稿方面有什麽介紹、經驗、心得,不妨留言告知。

回應讀者的留言,請看《回應民主並非價值觀》一文。

(忘了說,如讀者覺得這文章寫得不錯,請到《主場新聞》那邊點一下Like。)

———————–

民主並非價值觀

多有人言「民主乃普世之價值,我輩當不惜一切以營之」。我對此不以爲然,因爲它混淆了價值觀與必要的社會政治制度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就算在所謂的民主發源地雅典,民主制度不是一種價值觀或社會的美德:他們所重視的價值是哲學思維,而公民應該利用這種思維去議論城中的各種事務(politics一詞源自politika,「城市中的事務」;polis指城市)。故此,雅典雖然「民主」,但他們可以擁有奴隸,女人與兒童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而柏拉圖也可以稱揚非民主的斯巴達的美德,因爲在他們心目中只有某些人有資格參與城市的事務,某些人能比另一些人更有資格。明顯地,我們今天並不會認同這樣的「民主」。

就算在民主歷史悠久的北美國家,它們到五、六十年代依然不容許異族通婚,就算像加拿大雖然沒有明文法禁止,但它仍然是一種不可跨越的社會禁忌,教會並不會承認這種婚姻;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到七十年代才逐漸取消;英國要到二戰之後才容許殖民地獨立自主,而如不是戰爭大幅削弱了大英帝國的軍事力量,不見得印度的和平獨立可以出現。當時這些國家是否民主?是,因爲他們有民主選舉制度,而每個合資格的公民都可以投票與參選。但我們會否嚮往他們當時的社會?我想除了思想異常守舊的人之外,答案會是否定的。故此,我們希望在民主的基礎之上建立某樣的社會,這種希望才是一種價值觀。分不清價值觀與必要的社會政治制度,社會就看不清自身的路向。

「價值」本身也沒有任何用處,如果該價值不能為社會帶來良好的結果的話。故此社會不應為民主而民主,也不應為了價值而價值;建立民主制度是爲了建設良好社會。是否接納價值應取決於該價值的好壞而不是因爲該價值是否「普世」。曾幾何時,歐洲有一種所有人都接納,更直接點說是所有人都需要接納的「普世」價值觀-天主教教義(這裡指的是整個Christianity),故此當時的歐洲又可以稱為天主教世界(Christendom)。這種普世價值引來各種流血的爭端,從十字軍,到條頓騎士團到處征討異教徒,到宗教審判,到三十年戰爭,到征服殖民地,莫不跟普世的宗教有關。

其中三十年戰爭更是新教與舊教之爭,直到西發里亞和平,主權國家概念始形,主權國才可以選擇信奉天主教中哪一個教派-國家才開始可以自由選擇價值觀。個人的選擇則要到美國革命成立政教分離的國家後才正式出現,而美國的國父們大多並非主流的天主教徒,他們多是自然神論者,只要除去神,他們的思想就會和無神論者的思想沒有任何分別:自然與社會現象主宰人類生命,信不信神對人類的生活並不會有任何影響。從歷史來看,正正就是跳開所謂的普世價值觀,人類社會才可以出現思想的自由與自由的思想,多元社會才可以誕生。中國古代也有一元的普世儒家思想。我相信今天的讀者不會因爲它曾是「世界普世思想」(「華夏」在古代等同「文明世界」)而全盤接受它。

故此民主本身並不應是一種價值取向;就算它是種價值取向,也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加思索的接納它。因此「民主乃普世之價值」其實是一套缺乏實際内容的論述,它沒有說明民主的真正意義。審議式民主就在這種單純選舉民主的論述上推進了一步。一般人對民主的想法是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決定,但審議式民主並不認爲多數人的統治是絕對的:少數人有不受多數人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並非單指人身自由、生命安全、言論自由等等的消極權利,雖然它們也是非常的重要;在此之外更有積極權利:教育、健康、就業、社會發展等等。假如一個人缺乏教育、健康、就業,我們很難想像他會是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人所享受的自由的質與量取決於他有多大的能力去實現他所希望看到的結果。因此自由並非簡單的不受外力約束,它還需要社會制度、社會的發展去盡量使一個人有去追求他所嚮往的自由的能力,是為積極自由。換句話說,審議式民主包涵了一套價值觀在裏頭:自由與良好社會應有最基本的底綫。當然底綫應是什麽,每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自由市場的範圍,福利制度的強弱,到核電與環保:民主就是圍著這些價值而展開的一種公衆討論與決策過程。

權利之所以是價值觀是因爲它們是一套對什麽是良好社會的一套論述。它們並非絕對,因爲它們只是政治概念,它們可以是錯的;過份的執著一個政治概念可以為社會帶來傷害。共產主義產生於因資本主義而帶來不斷的社會矛盾的歐洲諸帝國。它對資本主義的一些批評對現在依然適用,例如資本只集中於某少數人的手中,而資本必須持續運作才能回歸到資本家的手中,因此資本家必須不斷地以低價生産某項產品,直到社會不能承擔這種生産。但當新興的政治力量要把這套思想套用在社會每一個角落,正確的批評會演變成烏托邦思想而變質,信奉這套思想的人會認爲自已的一套是絕對的正確,而稍有異議的人就是「反動份子」。儒家思想因春秋戰國的大紛亂而興起,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它就變得僵化,禮教開始吃人。天主教是羅馬帝國因佔領以色列而引起的衆多反彈之一,後來與君士坦丁的權力慾所結合,它就忘記了本身的理念。

而民主卻不是一個政治概念,它不是意識形態而是一套務實的政治制度。如勉強的要說它是一種思想,它只能是自由主義思想中的其中一個組成。自由主義推崇多元社會,人在不侵犯其他人的情況下可以自由的追求他所嚮往的事物,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在這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一步就是由各人組成的社會有責任提高衆人追求自由的能力:教育、醫療、勞工保障、商業利益、科學發展等等都不僅是公共政策範疇,更應要根據社會自身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提高它們對公衆的覆蓋度。這個概念所要求的不只是單純的、消極的機會平等;社會更要做到某程度的能力平等,這就是上面提到積極自由的理念。假如社會是神權政體、君權神授的君主制政體、獨尊單一意識形態的某主義政體、高壓極權政體,在這些社會中,任何多元、容忍、自由的口號都必然是虛假的。這些單元、絕對的思想容不下多元的自由,也容不下民主,因爲審議式民主就是一套要求並容許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參與公共生活,決定社會路向,並容許社會逐漸改變的多元政治制度。需要留意一點,自由主義並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套批判式思考系統。它並不告訴人什麽價值是對的,每個人都要動腦筋去想,思考、判斷價值的對與錯,適用或不適用。

正等於一人飢餓,他要進食以保存自己的生命,這樣他才可以去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如是爲了進食而進食,就是奢侈浪費。民主制度就是自由社會賴以生存的食物,而自由社會生存的目標是讓人類逐漸的進步。所以要求民主並不能只要求普選,我們還需要考慮什麽是良好社會,我們希望社會往什麽方向走。對一些不了解政治的人來説,民主可以是一個甚爲抽象的概念,但如果告訴他們民主對他們的生活、子女的生活有什麽必然的影響,他們就能慢慢知道民主的作用,因爲他們能看見前路。當我們有了初步的共識,社會就必須更深入的討論這個共識,並在這基礎上確立一套政治、經濟與法律制度,得出所謂的社會契約。缺少了民主,社會就沒有機制去確立並更新社會契約,也就找不出自身的路向。這就是香港作爲一個後殖民地政治體迷失了十多年的主要原因。

極權政治必不容忍自由社會。一個抱有單一思想的政府不可能對人民負責,因爲人民有千百種:有自己的愛憎,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渴望。人民也可以不認同政府,但政府卻不能控制人民的思想,除非它能夠放棄經濟發展,以蒙蔽人民的耳目,使人民在垂死間掙扎的方法以鞏固它的權力: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溫飽就不會有力氣提出反對的聲音。北韓政權就是以這種使人民半生不死的方法維持自己的政權,三十多年前的中國也是轅出一轍。但要發展經濟,使國家邁向文明,如沒有自由,社會則必然不能進步。自由與現代經濟並不可分割:市場經濟需要言論與思想自由,否則科學就會停滯,商品就不會多元;要有平等合約與契約自由,不確定性太大生産者就不會投資;要有教育醫療保險以釋放公衆的消費力;要有嚴格監督權位者的制度以維持能力平等。眼跟著別人的步伐向前望,腳步卻畏縮不斷往後退,這人非跌倒不可。這就是中國的現狀。環顧中國歷史,最文明最發達的王朝全都是相對自由的王朝:文景二朝採取黃老政治;東漢著重士人敢言的節氣;唐代是個多種民族多種文化的大溶爐,而且它更建立了一套相對「法治」的制度框架-律令與科舉;兩宋則拆除坊里的高牆以帶來資本主義的雛形。

不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就會害怕人民抱有與它的不同價值觀,因為這樣會暴露出它的思想已經遠落後於社會與它對社會的無足輕重。所以這等政府會提出「強政勵治」、「強勢政府」等等口號,蓋有強政則必有弱民。民既然弱小,政府與既得利益者就可以主導一切討論,自由社會的根基就會受到動搖。但假如有民主政制而政府卻由一批思想與現實脫節的人所操控,自由社會也會受到破壞。現在的民主國家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美國的共和黨、英國的卡梅隆聯合政府、與歐盟的歐洲委員會都是在打同一套套路。它們所開出的緊縮政策莫不輕視普羅大衆的民生而偏重跟他們距離相近的銀行家、企業家與投資者。在傳統上,政治人物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以延續他們的政治生命,但全球化下的資本自由流動與因這個現象而成立的國際組織則可以為政治人物提供民主選舉以外的機會:他們只需開出符合這些組織與資金意識形態的政策就可以從這些組織之中獲得高薪厚職,因此他們就可以視民為草芥。故此民主不足為憑,更重要的是公衆如何以社會契約監督當權者,使他們不要偏離良好社會的路向,就算他們是利用民主機制上臺的。要做到這點,社會就必須對自身的前路有所概念,這樣才能避免政治人物操縱制度去滿足一己之欲望。

故此我們不應民主作爲一種價值觀而去做出追求:民主乃現代社會、現代經濟最根本而又必須的制度,我們應以民主制度追求更良好的社會。單説民主而不說良好社會就會顯得目光短少。孫文有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要我們認同、渴望多元自由的社會,民主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本篇發表於 政治與經濟, 月旦評, 歷史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36 Responses to 民主並非價值觀

  1. Bill 說道:

    montwithin,

    You have not successfully posted your 為談判而談判. I could only read it from my gmail. Please re-post.

  2. Bill 說道:

    I just posted a new blog partly served as a post mortem for the above blog. Though jokingly written, at heart I express my profuse salutations to you.

  3. KaHing 說道:

    看過這長文後,我想首要的是如何加強新一代人明白政治、政策及民生之緊密關係。
    對我來説,民主只是一種方法,能否因民主而獲得一種價值或稱為「正確」的東西,則非必然。
    我想很多港人並非沒有想過「良好社會」是怎樣的,或山中兄前述的「模型」,港人的文化是這様,「良好社會」或「模型」是有的,不過在香港之外,要去改變香港,倒不如更「明哲」的離開香港,這就是本土的所謂醒目或smart ass文化,水平略低的一大群,他們大慨含糊的明白政治與民生之關係,但仍無動於衷,是因為他們認為卑微的自己或任何人都改變不了什麼。
    犬儒才是最大的問題。

    可轉載到我那邊?謝。

  4. William 說道:

    完全同意此文說, “更重要的是公衆如何以社會契約監督當權者"。單靠政治制度,不論是哪一種,也難以讓公眾好好監督當權者;只有當權者接受自己其實不應站在 “領導" 地位,而應該時刻順服公眾意願的情況下,公眾才有可能以社會契約好好監督當權者。要當權者擁抱這種價值觀,無疑難過登天!無論如何,這種價值觀,不叫 “民主",不知應如何稱呼?

  5. mrtso1989 說道:

    Eureka! This post raises several interesting points, especially the idea that democracy, liberalisms, and other concepts like rule of law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are in a package with conflicting aims and goals.

    But I am afraid I disagree with your thesis that democracy is merely a 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with no inherent values. I believed that democracy is a means and an ends by itself.

    1. You cited several historical examples – Athens and Britain in the 19th century. I don’t think their systems were ‘democratic’ insofar that their electorate bases were hopelessly limited.
    2. Democracy is when the demos rules themselves. It is a form of ‘self – rule’ whe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 a form of self – determinacy that has an evaluative element.
    3. I conceded that democracy can be dominantly ‘procedural’ in character (i.e. a set of procedure that is used for how a society operates, e.g. change of power) but the very procedural character that involves the people is by itself evaluative.
    4. In Medieval times, monarchs are bound by natural/customary law. But modern times, natural/customary law is replaced by Constitution that bound the state. However while natural/customary law derived legitimacy either from God or from custom, how about Constitution? Democracy serves as the link by voting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hence confer legitimacy to it. So here, we see democracy is procedure (for adopting the constitution) and also an ends (for conferring legitimacy)

    I apologize for an overstretched response here.

  6. KC FONG 說道:

    錢應該不是問題
    明報政論版一向都不太接受一些"沒有關係"的人投稿
    尤不喜歡用筆名的人

    信報跟經濟日報會好很多
    或者可以考慮「評台」http://www.pentoy.hk/aboutus/

    • 山中 說道:

      謝謝提議。其實主場新聞也挺不錯,我跟他們說既然是網絡媒體,文中的鏈結其實可以保留,他們就替我加上。從善如流,我很是欣賞。

  7. cris 說道:

    有冇想過文章內容大過白痴, 所以冇人會用。

    • 山中 說道: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看書只圖畫的人,有天他偶然在攤檔看到一本克爾凱郭爾,他看不懂,因爲書中沒有圖畫,然後就破口大駡克爾凱郭爾白痴,說他連畫也不會畫。

  8. Stephen 說道:

    近來見香港「文化人」、「社評人」(水準不一)老是說公義、民主,但又很少人認真探討民主制度的內容。終於給我來到這個high quality的blog,算是學到新知識了。

    有說蘇美爾文明早期已有文獻可以看到他們曾發展了原始民主制,很有可能是每個部落成員或家族成員的代表都要討論重大決定(如打仗),最後也要投票,要一致同意決定,否則要再花時間遊說所有人同意,才再投票。(The Babylonians by H.W.F. Saggs)

    • 山中 說道:

      如果讀者學到知識,那就代表我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不會過分的解讀古代文明的「民主制度」,我會把它看成是歷史。部族社會的決策過程通常都是「民主的」並且「平等的」,這個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係。但這種民主與平等只限於in groups,而out groups,例如其他氏族,被氏族排斥的人,會得不到相同待遇,而因此流血糾紛往往在氏族界綫上展開。有興趣可閲讀 Jared Diamond, The Would Until Yesterday。

      • Stephen 說道:

        多謝介紹,有空會借/買來讀讀。

        古代民主制確實很難解讀,因為文獻極少,Saggs只是依靠少量文獻來推估蘇美爾文明的民主制度是如何的(那是非常早期的事情)。至於in-groups/out-groups的事,我也不肯定他們蘇美爾人是會如何處理,因為Saggs認為蘇美爾社會包含了不同種族的人,(印象中)只是大家都決定用蘇美爾這語言來作為他們的官方語言,才會出現蘇美爾人這群體。至於他們如何決定是否批準一個外來家族加盟,我暫未知道(未看完Saggs的書)。

        • 山中 說道:

          部族社會的「政治制度」大致相通。部落間會,而且必須互相通婚,當通婚的部族變得越來越緊密,又或者是面對共同敵人,他們就會慢慢成爲「國家」。

  9. DL 說道:

    人類社會並非停滯不前,歷史上正確的事在今天恐怕未必也是正確的。
    若自由民主不是價值觀的話,那麼什麼才是價值觀或是否有價值觀這樣東西存在?

  10. DL 說道:

    民主是不是價值觀?那要看說「民主」的這個人是在表達什麼意思。

    「民主」這個詞既可以是指一種做法,也可以是指一種價值觀。

    若單純解釋什麼叫做「民主」,簡單來說是指一種做法,一種可以讓民眾參與選擇和讓民眾作出決定的做法。例如由民眾投票選舉產生的結果來決定人選,是一種民主的做法。而至於是普選或是小圈子選舉,則表示了民主程度的不同。

    但如果說「民主」的人的說話裡表示了他/她是認同這種做法的話,那麼此時的「民主」除了是指一種做法之外,顯然也包含了該人的價值觀。

    例如他/她說他/她認為「民主乃普世之價值」,這個說法裡的「民主」除了是指那種做法之外,同時也顯然表示了基於他/她本人所持的價值觀,他/她認為(民主)這種做法是正確的。

    所以,認同「民主乃普世之價值」的人所說的「民主」是同時也包含了認同這句話的人的價值觀而不只是單純地表示「民主」這種做法。

    在這種情形之下,「民主並非價值觀」就顯然與認同「民主乃普世之價值」這句話的人的價值觀相違背,因而「民主並非價值觀」的說法是不恰當的。

    • KL 說道:

      閣下說認同「民主」這種做法的話,哪人包含了「民主」價值觀,
      按此邏輯認同「獨裁」這種做法的話,哪人也包含了「獨裁」價值觀,
      哪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認同「獨裁」對年幼的小兒是有效,
      最後「民主同獨裁乃普世之價值」是這樣嗎?

      價值觀是個人對世事的睇法,
      「民主」是群體的價值觀影響個人的價值觀,
      「獨裁」是個人的價值觀影響群體的價值觀,
      結果好與不好是價值觀否正確,能力是否足夠,

      高叫「民主」的人,「民主」大多只是他心中一個口號,
      方便動用人群達到自己的目的,
      哪些人眼中「民主」就如同宗教一樣

      • DL 說道:

        //….哪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認同「獨裁」對年幼的小兒是有效,最後「民主同獨裁乃普世之價值」是這樣嗎?//

        若然世人皆為「年幼的小兒」的話,你的「邏輯」或許會成立?

        ——————————————————–
        //「民主」是群體的價值觀影響個人的價值觀,
        「獨裁」是個人的價值觀影響群體的價值觀,
        結果好與不好是價值觀否正確,能力是否足夠,//

        「結果好與不好」到底是很少數人覺得好是好,還是大多數人覺得好才是好?

        ——————————————————–
        //方便動用人群達到自己的目的,
        哪些人眼中「民主」就如同宗教一樣//

        「民主」比「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更「方便動用人群達到自己的目的」?

        • KL 說道:

          請問閣下是否認為「年幼的小兒」不是人?還是「民主」不用包括他們?
          如「年幼的小兒」是指個人的「能力不足」,哪所有人在不熟悉的領域都是「年幼的小兒」

          結果好與不好是在於價值觀是否正確,能力是否足夠,「民主」和「獨裁」都可以利於大多數人或很少數人。

          「民主」正是比「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更易容動用人群,「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需要很強的個人魅力去令群眾信服哪的個人價值觀,而以「民主」作口號去推銷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去教育群眾,令群眾覺得該價值觀對自己有利而去跟隨,如變成多數人暴政就是閣下所謂的「民主」嗎??

          「民主」最基本是應該教導世人思考去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哪價值觀應是利於全體而不是利於多數,不是人云亦云,去確定如是平等,關愛,智識,金錢,權力等價值觀如何會對全體有利,而不只注重自身或自身群組。

          群體通過「民主」或「獨裁」哪一種手段去確定哪價值觀去代表一群體,在說「民主乃普世之價值」的人有誰是真正在教育群眾思考,而不是用「民主」販賣自己的價值觀????

          「民主」是一種手段,有人會向多用「民主」方法實踐自己的價值觀,但哪人一樣會用「獨裁」的手段。

          如「民主乃普世之價值」正確,哪「獨裁乃普世之價值」也是正確。因為人會用正確的手段去完成工作。

          任何生物都唔會只用一種手段去以解決所有工作/問題

          建議閣下看一下「銀英傳」

          如有錯字,純屬錯字

          • DL 說道:

            你承認自己是「年幼的小兒」嗎?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你認為說得對嗎?

          • DL 說道:

            建議閣下看一下:

            「獨裁」–是社會上很少數的上層既得利益者希望維持自身已得的利益而要用的做法;
            「民主」–是社會上大多數中下階層希望改善自身差劣環境而支持的做法。

            如果你是官二三代或富二三代而支持獨裁做法那是無可厚非;
            如果你是中下階層但卻要替富裕上層著想而去支持獨裁做法,並相信富裕上層在貪夠之餘會施捨一點利益給你,這不知是否屬「年幼的小兒」想法?

  11. 山中 說道:

    DL,
    我要告訴你多少次,先閲讀清楚文章内容再來回應。自己喜歡亂作的,那就去寫自己的文章,不要來浪費我們的時間。

    • DL 說道:

      我上面的首個回應
      //民主是不是價值觀?那要看說「民主」的這個人是在表達什麼意思。….//
      相信並沒有偏離閣下《民主並非價值觀》這個議題。

      因為看見閣下網頁頂部「關於山中」鏈結的頁面裡說是:

      「非常歡迎不同意見者(異見份子)。」

      故表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

      而首段落之後的段落均是缩入並接在KL的看法之後,顯然純粹只是回應KL的看法而已。

      不知閣下那句「非常歡迎不同意見者(異見份子)。」的話是否為真?

      • 山中 說道:

        看清楚了文章主旨了沒有?我一開始就開宗名義:“多有人言「民主乃普世之價值,我輩當不惜一切以營之」。我對此不以爲然,因爲它混淆了價值觀與必要的社會政治制度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就算在所謂的民主發源地雅典,民主制度不是一種價值觀或社會的美德:他們所重視的價值是哲學思維,而公民應該利用這種思維去議論城中的各種事務(politics一詞源自politika,「城市中的事務」;polis指城市)”,看了這段你還在說“有人認爲它是價值觀就是價值觀”,就是說廢話。

        有人說你不能表達不同意見嗎?我是叫你看清楚文章主題、内容、文字、論點之後才作回應,不是九唔搭八自說自話。你到底有沒有基本的閲讀能力?

        • DL 說道:

          //多有人言「民主乃普世之價值,我輩當不惜一切以營之」。我對此不以爲然,因爲它混淆了價值觀與必要的社會政治制度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相信首先要搞清楚何謂「價值觀」?簡而言之,「價值觀」就是人們對事物的觀感。每個成年人對所見所聞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他/她們是按照個人自己腦子裡的「評價系統/評分標準」(Personal values, Cultural values & Value system) 來對所見所聞作出其個人的評價和觀感。

          這個個人的「評分標準」可以對任何事物,任何行為,任何制度,任何做法(包括對民主,對獨裁,對同性戀/異性戀……等等任何所見所聞)作出個人的評價和觀感;

          故此,有人認為「民主乃普世之價值」,或者有人認為「獨裁乃普世之價值」;又或者有人認為「異性戀乃普世之價值」,再又或者有人認為「同性戀乃普世之價值」….,全都是反映了不同人(不同評價標準)對所見所聞(評價對象)作出的不同反映和評價而已。

          既然人們腦子裡的價值觀(評價標準)就是用來對任何所見所聞(評價對象)去作評價之用的。那麼「民主乃普世之價值」或者「異性戀乃普世之價值」等等均只是反映了部份人以其評分標準(價值觀)對某樣東西所作的「評價結果」而已,那又有何不可呢?

          而閣下提出「民主並非價值觀」是否閣下自己理解錯了「民主乃普世之價值」這個純粹是部份人以其個人的評價標準(價值觀) 去對一個評價對象(民主)所作的「評價結果」理解成是說「民主是價值觀」之意?否則又何以會說「民主並非價值觀」呢?

          (我當然不會用像閣下所用的那些言辭例如質疑對方「你到底有沒有基本的閲讀能力?」去理解「民主乃普世之價值」這句話之類)

          • 山中 說道:

            要講幾多次你才可以去看清楚文章說什麽?有些人像你一樣腦袋閉塞,除了說某某事價值觀之外就想不到一個概念的具體作用是什麽,爲什麽要支持/反對,除了說繞圈邏輯的廢話之外毫無建樹。你更有膽連白字黑字寫明的文章主旨都不理就開口説話。再犯就直接視爲troll,禁止留言。

          • KL 說道:

            wiki「價值觀」 比你演繹的合乎現實得多,閣下鐘意係我作的平行空間上跟人討論,係你精神自瀆既自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3%B9%E5%80%BC%E8%A7%80

            而我亦有我的自由話你係痴線

  12. 引用通告: 出路就在破除教條 | 主場新聞博客群(測試中)

發表留言